产品展示

PRODUCT

关于印发阳泉市“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的通知

2024-08-15 20:11:51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我省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我市奋力谱写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阳泉篇章的重要时期。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是巩固提升我市工业经济基础支撑地位的迫切需要,是赢得城市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阳泉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坚持以产业强市为本,加速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条,厚植工业发展新动能,全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确保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开好局、起好步,到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规划》是指导未来五年阳泉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的宏伟蓝图,也是各级政府布局重大项目、推进重大改革、安排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

  “十三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按照“聚力六大突破、实现转型崛起”总体要求,加速工业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十四五”时期,全市必须深刻认识国内外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市工业发展新特征,坚定不移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期间,全市工业总量规模稳步提升,工业结构加速调整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主要工业经济发展指标完成情况良好,工业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为“十四五”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规模总量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工业持续保持稳步增长,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为4.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41.4亿元、利税35.3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33户增加到187户,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2户,较“十二五”末(58户)净增14户,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7户。“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8.7亿元。

  工业结构持续优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淘汰关闭9矿2井,累计化解煤炭过剩产能1190万吨,先进产能占比达到75%。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新动能培育发展步伐加快,机械制造、耐火材料、有色冶金、精细化工、新材料行业逐步壮大,多元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初步形成。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22%,增长0.9%,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7.9%。近三年,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营收年均增长19%。2020年新材料产业增速达到9.9%。优势工业产品产能不断释放,优质耐火材料、变压器等一批特色产品呈现加速增长趋势。

  产业集聚步伐加快。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加速培育,建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产业要素集约、资源配置优化的工业园区,全市开发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正式揭牌,贝特瑞、西格里泉海、中兴环能、长青、华越、华鑫等龙头企业不断壮大,高端人造石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洋葱碳、石油压裂支撑剂、智能煤机装备、煤层气装备制造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成长性产业集群加快形成。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牢固树立“项目兴市”理念,各项重点工程扎实稳步推进。“十三五”期间重点围绕能源革命、制造业振兴等重点领域,扩大了煤机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链配套投资。全省首家地市级智慧能源数据中心启动建设。纳谷气凝胶科创城加快推进,山西中科新型智能驱动制造、中兴环能纳米洋葱碳项目等重点项目稳步实施。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和智能物联网应用基地加快建设,信息产业项目策划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百度云计算(阳泉)中心、大数据物联网创新孵化平台等一批重大项目深入推进。2020年工业投资增速28.7%,全省排名第二。亿元到10亿元项目投资占比29.79%,10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占比61.86%。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通过加快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促进产学研用合作,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技术创新平台持续增加,2020年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7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98家,净增13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39家,专利试点企业65家,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2015年的0.38%上升到2019年的0.99%。

  两化融合深入推进。两化融合领域不断扩展深化,服务效能持续增强,支撑带动能力显著提高。CRM、PLM、MES等系统和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成功获批“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智慧医疗、智慧教育、“5G+智慧矿山”、窄带物联网应用等一批智慧项目稳步实施。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速度加快,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广泛应用。

  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全市万元GDP能耗较2015年累计下降17.5%,全面完成省下达万元GDP能耗目标任务,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进一步下降,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得到同步优化。重点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加快建设,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单位产品能耗明显降低。全市域清洁取暖覆盖率达到100%。

  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与先进地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工业增长基础仍不牢固。我市工业主要以能源原材料及初加工为主,煤炭采选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0%以上,能源产业仍是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缺乏有带动力的新经济增长点。二是产品附加值不高。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附加值较低环节,跟踪模仿和低级创新仍处在主流地位。原材料与加工工业产业链条短,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质量品牌建设能力滞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具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匮乏。三是空间布局有待优化。重工产业布局不够合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有待统筹谋划。三大经开区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主要园区间物流枢纽衔接不足,开发区产业关联不够紧密。四是工业新型化发展不足。两化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监管水平不足,工业总体上尚未摆脱高污染、高能耗局面,传统产业综合能源消费量长期偏高,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产业发展环境亟待改善。开发区、国资国企、民营经济、金融体制等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展不快、成效不明显,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投资吸引力。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多出迭出,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愈演愈烈,将对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重要影响,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经济面临严重衰退风险,对国内产业和市场造成严重冲击。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也将大幅提升工业发展能级和发展空间。“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工业化进入深度攻关期,信息化支撑作用持续增强,供给结构和要素优势转换加快,工业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科技、规模、要素等优势依旧明显,为我省、我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十四五”时期,全省转型发展将站上新的历史起点,转型目标、区域格局、政策制度发生重大变化,将为我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有利条件。一是高质量转型发展迎来新局面。自2010年转型综改试验区批复以来,我省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产业结构不断向好发展,工业内部结构反转迈出坚实步伐,为高质量转型提供强劲支撑。二是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十四五”时期我省将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迈进的门槛上,我省将聚焦“六新”突破,锚定战略性新兴产业,聚力打造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和经济结构出现拐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三是优势转换战略深入实施。“十四五”时期,我省将深入实施优势转换战略,围绕煤炭智能绿色安全开采、煤炭清洁高效深度利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发展、能源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创新制度、强化举措,把煤炭优势转换为电力优势,把电力优势转换成电价优势,显著降低产业用能成本,加快集聚先进生产要素。

  “十四五”时期,工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但我市工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持续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仍处于厚积薄发、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等一系列国家和省级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持续出台,将为我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制度保障。二是省委省政府明确指出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将对我市工业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指导作用。三是“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加快建设开放型枢纽经济承载区,构建对接京津冀、雄安新区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对我市积极承接京津冀、山西中部城市群相关产业转移,开展多领域多层次深度开放合作带来了重要契机。

  但要清醒认识到,我市工业结构调整升级难度大、高端要素集聚不够、资源环境趋严趋紧、区域竞争愈演愈烈等挑战和风险仍然存在。一是转型升级处于重要关口,新旧产业断档风险增加。二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促使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对我市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三是与周边地市竞争日益加剧,面临着与其他地市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压力。四是全面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对资源要素环境约束进一步加紧,必须加快解决产业结构重型化、生产力布局分散、环境质量改善压力较大等问题。

  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是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转型发展的硬支撑。要把工业高质量发展摆在全局的战略位置,把握发展趋势,立足自身优势,理清发展思路和发展原则,着力解决工业经济发展不优问题,促进产业接续替代和平稳转型,在工业高质量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任务,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逻辑起点,以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为牵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路径,按照市委“14510”的总体思路和部署”,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着力在发展空间格局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条打造、传统产业提质升级、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市场主体活力激发等方面,谋划实施一批变革性、牵引性、标志性举措,构建多业支撑、多链互补的绿色低碳产业新体系,巩固提升工业经济的支柱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为资源型地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示范。

  ——坚持做强存量,做优增量。坚持传统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方向,用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加快煤炭、电力、耐材、装备等行业升级改造,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小升规”企业,推进“个转企、企升规、规转股、股上市”,着力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提升。聚焦重点领域细分行业,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结合起来,在全市范围内统筹优化产业链布局,做强重点产业链配套和产业集群,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攻克一批尖端技术,培育一批高端产品,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带动产业水平整体提升,促进地区比较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

  ——坚持创新为上,智能高效。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型发展的逻辑起点,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全面推进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优化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资源。深化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培育工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坚持科学布局,集聚集约。加强科学规划统筹,以产业集群和园区为主要载体,优化工业园区整体布局,强化土地、资本、人才等资源空间优化和资源整合,推进产业集群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同步促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推进传统工业企业退城入园,优化要素配置,形成专业化特色产业集群,支撑城市发展。

  ——坚持低碳循环,绿色协调。立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引导企业和园区发展应用节能装备与产品,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推动企业实施绿色清洁生产,加快构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发展模式,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

  ——坚持改革开放,合作共赢。深化开发区、国资国企、金融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形成有利于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引技引智并举,深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精准承接重点区域产业转移,大力引资引智,构建开放型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

  围绕“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心任务,坚持扩量与提质并重、产业定型与转型并举,加快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到2025年,我市工业总量在全省的比重不断提升,工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大幅提高,全市三次产业占比实现由“三二一”向“二三一”转变。具体目标为:

  ——经济总量大幅扩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将新增313户,达到500户以上,年均新入规企业达到63户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对全市经济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非煤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达到5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速均达到7%以上。主要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质量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初步构建起主导产业支撑、新兴产业先导、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结构。

  ——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各开发区和县域工业园区空间载体持续优化,综合服务功能显著提升,产业集约集聚水平不断提升,初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差异发展的新格局。全市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60%以上,率先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4个特色产业集群,引领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创新要素加速集聚融合,科技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一流创新生态基本形成。规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全覆盖,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增加,全市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60家。

  ——信息化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0以上,新增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家,信息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基本成熟。固定千兆宽带接入能力持续提高,5G网络用户普及率达到89.9%。煤炭、耐材、煤机装备制造等优势行业建成一批无人车间、数字工厂。

  ——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进一步下降,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显著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明显减少。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形成从研发到产品的节能环保全产业链,节能环保装备、产品与服务等绿色产业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过十五年的奋斗,到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全省同步完成资源型经济转型,我市工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全市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传统产业转型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壮大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全面完成,工业发展空间布局更加合理,集聚效应充分显现,形成2-3个在全国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园区;一流创新生态形成,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实现自主突破;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成为工业经济最基本的特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市域内工业园区生态环境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实现工业生产“零污染排放”;我市工业经济在全国中部地区经济版图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阳泉制造”品牌享誉国内外市场。

  优化各开发区和县域工业园区功能和空间布局,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着力破解土地、资金、产业等瓶颈,提高园区承载力,推动各园区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加快形成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差别竞争、错位发展的空间格局,增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加强产业与生活空间融合,统筹园区区位、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产业定位等因素,壮大园区规模,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延伸、要素向园区集聚,加快形成“三区引领、多园支撑”的工业园区发展格局。

  三区引领。“三区”即阳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平定经济技术开发区、盂县经济技术开发区。阳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构建“1+2+1”产业体系,即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产业、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与新材料产业、优化完善现代服务业,加快建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定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煤电铝、陶瓷等传统产业为基础,以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为主导,着力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气凝胶产品生产基地;盂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新型耐火材料、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为主导,配套发展电子信息、智慧物流、智能机械制造等业态,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科技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

  多园支撑。东区工业园。重点依托百度(阳泉)云计算中心、华越创力、方华机械等大型企业,加快新一代信息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建设,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环保产业和科技服务业,推动“3+X”产业沿链聚合、集群发展,打造开发区工业发展核心增长极。白泉工业园。立足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依托金隅通达、华岭耐火等企业,加强先进技术引进推广力度,不断提升耐火材料产品附加值,同步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加快促进新材料产业高端化、集约化发展。荫营工业园。以“集聚、智能、绿色、服务”为方向,重点发展通用机械、新能源装备、煤机智能制造等先进装备制造,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特色产业。大力引进物流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专业化、智慧化物流服务,建设仓储物流产业集聚区。龙川工业园。推进电解铝、陶粒砂、陶瓷等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升级,培育和壮大铝合金精深加工产业体系,大力推进气凝胶产业发展,形成资源配置合理、污染排放达标、产品竞争力强的集约型、清洁型、循环型化工产业集聚区。张庄新型工业园。充分发挥资源特色和优势,大力推进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构建多联产和深度延伸的煤化工产业体系,推动煤化工与发电、煤层气开采、无机化工等产业加快耦合,实现产业高端化、产品差异化、生产集约化。南娄新材料产业园。充分发挥高铝耐火粘土资源优势,加快耐火材料产业提质升级,发展壮大新型耐火材料,全力打造全市重要的新型耐火材料制造产业示范基地。秀水双创智造园。依托盂县双创基地建设,打造县域双创综合服务中心,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咨询服务、创业创新支持、投资融资指导,凝聚广大“双创”人才,服务更多中小微企业及创业者,形成开发区智能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商贸物流等产业的研发中心。西烟循环经济产业园、阳泉市循环经济产业园。重点发展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环保产业,切实提高园区工业效能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形成固废→新型建材产业链。

  充分发挥各县(区)资源、基础设施和专业服务效能,围绕重点工业园区产业布局,实施首位产业培育工程,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特色工业,延伸配套和关键产业链,推进各县(区)工业形成1个主要产业和多个特色产业,以县域工业突破带动县域经济振兴。

  平定县。大力发展新材料,重点以阳中新材气凝胶、贝特瑞锂电池负极材料、新睿磁材软磁铁氧体等为重点,加快形成新型材料产业集群。同步发展陶瓷砂器、耐火材料等特色产业。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以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建设为重点,持续扩大装机规模,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

  盂县。充分发挥南娄新材料产业园高铝耐火粘土资源优势,重点扶持西小坪、金刚玉等耐材企业发展壮大,打造新型耐火材料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同步发展固废综合利用、绿色铸造、通用航空、绿色建材等特色产业。

  郊区。重点培育一批通用机械、新能源装备、煤机智能制造等行业领军企业,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同步依托金隅通达、华岭耐火、贤亨耐火、下千耐火等行业龙头企业,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改变传统烧成工艺,发展浇铸耐火材料、不定型耐火材料、纳米钙、宝珠砂、铸造砂等新材料。

  城区。立足城市中心区定位,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培育时尚经济、文创经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同步发展专业化、智慧化物流服务,大力推动公、铁多式联运发展,加快建设仓储物流产业集聚区,积极培育社会化物流市场。

  矿区。重点加快智能煤矿建设,提升煤炭先进产能,强化采掘设备、改造矿井环节,提高煤炭采掘产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同步发展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特色产业。

  正确处理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系,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配套设施,积极引导主城区内工业企业搬迁,逐步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部入园。

  推动工业企业搬迁入园。以“退城入园”推进“腾笼换鸟”,盘活存量资产,推进产业集聚,形成“区域集中、产业集聚”的产业布局,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高度统一。鼓励企业通过搬迁,淘汰落后产能,加强技术改造和升级,实施产品调整和优化,加强科技创新,实现二次创业。重点推动阳泉水泵阀门厂、北方晋东化工有限公司搬迁,退城入园。各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加强工作衔接,密切配合支持,实施滚动生产、滚动建设、滚动搬迁,确保企业搬迁顺利。

  加强园区生产性设施建设。及时补齐园区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各园区主干道路、供电设施、供气供热、供排水管网及地下综合管廊等建设,确保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全面实现“七通一平”。加快园区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园区污水集中达标排放、垃圾安全处置。增加园区道路密度,提升产业发展所需的物流和交通条件。积极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科学谋划盘活标准化厂房存量,鼓励县(区)政府和社会资本投入建设标准化厂房,以标准厂房建设带动园区建设投资。结合园区主导产业行业特性,强化重点产业集聚区个性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快提升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和大数据服务水平,加强5G网络、物联网、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管理,满足园区入驻企业信息化需求。

  强化园区生活设施配套。统筹考虑园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各县(区)政府、园区企业共同加大对区内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完善园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贸物流、公共交通等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人才和职工公寓、学校、医院、便民市场、快递物流网点等,谋划开通园区至城区和周边地区的公交、客运路线,满足园区职工居住、子女就学、医疗、消费、出行等需求,打造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新型园区,增强园区吸引力和承载能力。

  精准聚焦“六新”突破,深度对接全省打造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坚持龙头引领、园区承载、集群发展,强化产业链建设,以全产业链思维持续壮大新兴产业规模。

  按照龙头带动、链式布局、研发支撑、园区承载的思路,坚持绿色化、低碳化、精细化、集约化方向,通过建链、强链、延链、补链、稳链,构建五大新材料产业链条,打造具有阳泉特色、全国领先的新材料产业高地。到2025年,全市新材料产业规模达千亿级,成为我市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

  培育新型碳基产业链。依托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贝特瑞、西格里泉海等重点企业,深入开展碳基新材料关键技术攻关,大力发展人造石墨、碳素、纳米洋葱碳等碳基新材料,引领传统碳材料块状经济向现代化碳材料产业集群加速转变。以华阳集团为龙头,围绕“煤层气→金刚石→电子元件”产业链,加快推进煤层气制备金刚石工业化量产。

  加快发展新型半导体产业链。以日昌晶为龙头,按照“先行介入、纵向融合”的发展路径 ,延伸上游高纯度氧化铝和下游光电产业项目,加快推进蓝宝石项目投产和后续项目建设,积极推动第四代半导体材料投产达效。吸引带动中游制造、下游封装测试等环节落地,建成“铝→高纯氧化铝→蓝宝石→LED衬底→LED”的半导体新材料全产业链。重点推进日昌晶高品质蓝宝石长晶及晶加项目,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蓝宝石晶体生产加工基地。

  做大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依托贝特瑞、中烨新能源等企业,加快构建“煤→煤基石墨→锂电池负极粉→锂电池”产业链条。以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产业为重点,推动六氟磷酸锂项目尽快落地建设,有序扩大以贝特瑞为龙头的负极材料产能,延伸隔膜、电解液添加剂等关联产业,吸引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整装项目落户阳泉。

  延伸壮大新型有色金属产业链。发挥龙头引领作用,依托山西兆丰铝电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铝产业深加工,延伸“铝矾土→氧化铝→电解铝→镁铝合金→汽车、轨道交通轻量化部件”等高端产业发展链条,全力打造晋东地区铝工业基地。加快推进铝镁合金新材料园区建设,谋划建设镁产业小镇。以力腾高科、新睿磁材等企业为重点,加强与北方稀土集团、安泰科技、杭州美磁等大型企业对接合作,联合开展超高性能烧结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制备技术研发,着力打造高性能软磁复合材料基地。

  构建绿色建材产业链。鼓励利用脱硫石膏生产轻质石膏砌块、纸面石膏板、水泥缓凝剂等绿色建材产品,大力发展“发电→粉煤灰→建材”、“发电→脱硫石膏→建材及装饰材料”、“氧化铝→赤泥→泡沫陶瓷墙体材料”等产业链条。依托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科创城、中国纳谷,开展建筑及工业用气凝胶涂料、气凝胶高端水性漆、气凝胶保温隔热铝单板等新产品研制和应用。充分发挥产业基础和市场品牌优势,依托长青、天虹等骨干企业,加强现有石油压裂支撑剂企业整合,加快打造石油压裂支撑剂产业集群。

  坚持把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举措,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形成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数据中心格局,全面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引领示范区。

  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三大运营商加快布局5G网络,推进5G站址规划和基站建设,力争到2025年5G网络实现市域全覆盖县城及以上城区全覆盖。以百度为龙头,加快建设智能物联网应用示范产业园,吸引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物联网重点项目落地,打造山西(阳泉)智能物联网应用基地。加大数据中心布局建设力度,重点推进山西阳泉物联网大数据云中心、百度云计算中心二期等项目建设,加快绿电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平台建设,提升大数据安全技术和应用服务能力,打造全省数据中心集聚区。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围绕煤炭、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支持重点企业聚焦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控制、供应链优化等发展方向,深度应用5G、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大力推广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和标识解析应用,打造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引导“企业上云”。依托百度、华阳等重点企业,积极探索智能制造、智慧工厂、数字化车间等新业态,加快培育一批应用标杆企业。深化与中国移动、华为合作,以新元矿5G+智慧矿山为标杆,推动智能矿井建设和生产模式变革。

  大力推进无人驾驶产业发展。以车城网示范项目为牵引,强化与百度、新石器等头部企业深度对接合作,加快推动全域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自动驾驶数据中心等项目落地。支持百度建设AI驾驶+车路协同技术创新中心,谋划建设自动驾驶测试场,举办高级别无人驾驶大赛,参与自动驾驶行业标准制订,将我市打造成为全省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产业示范区,让无人驾驶、“智车之城”成为阳泉新名片。

  加快布局信创产业链。加快推进智创城7号、中国电子阳泉信创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积极建设山西省信创适配认证中心阳泉分中心,发挥中国电子信创产业国家队优势,培育基础硬件、操作系统、数据服务器等研发、测试、生产、认证业态,发展软件产品适配、安全软硬件产品研发为主的信创产业,打造山西信创产业基地。依托百度、阳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快培育“关键元器件→系统软件→整机→应用”完整产业生态,构建数据、技术、应用与安全协同发展的生态体系。

  以高效节能、先进环保以及资源循环利用为目标,积极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和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构建从生产到生活的节能环保全产业链,加快实现绿色发展。

  发展壮大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加快节能环保共性关键技术、核心材料、关键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加强节能锅炉、高效节能电机、节能阀门、LED照明系统、废水废气治理等节能环保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关键技术装备、污染物治理技术与装备、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建设一批产业集聚、优势突出、产学研有机结合地示范基地,推进节能环保成套设备、配套设备的生产制造和推广应用。

  打造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集群。推广一批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先进技术、装备及高附加值产品,建设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重点支持平定县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产业园建设。加快构建低热值煤发电产业集群、煤矸石建材产业集群、粉煤灰综合利用产业集群,推动煤矸石、粉煤灰应用,拓宽利用途径,提升利用水平。

  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推进阳泉高新区循环化改造工作,鼓励和引导平定、盂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循环化改造。建设和引进产业链接或延伸的关键项目,合理延伸产业链,促进原料投入和废物排放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以及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积极采用PPP、BOT等方式推动污染集中治理设施建设、升级改造,培育专业化废弃物处理服务公司,创新环境服务模式。开展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构建园区、企业和产品等不同层次的环境治理和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

  以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落实能耗双控任务,推动风电、光伏发电、抽水蓄能电站、煤层气发电、生物质清洁燃料利用等新能源产业上下游深度融合、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加强光伏风电项目建设。优化风电开发布局,统筹推进市域西部、北部和南部风能资源开发,重点加大盂县风电开发力度,因地制宜推进分散式风电开发,推动风电与其他分布式能源融合发展。以盂县、郊区、平定为重点,充分利用废弃矿区、采煤沉降区土地资源,统筹荒山、荒坡治理、农业设施建设、大型厂矿建设,有序建设集中式光伏电站,积极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统筹推进光伏小镇、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建设,推动光伏发电跨越式发展。力争到2025年,阳泉风电装机总规模达到14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达到600万千瓦。

  积极开展新能源+储能示范。加快推动盂县龙华口风光水火储一体化示范、华阳多能互补等龙头项目,提高区域电网稳定运行能力,推动储能在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分布式发电、能源互联网等领域示范应用,打造“新能源+储能+局域智能电网”的源网荷储模式。持续做强飞轮储能装备制造,研发生产飞轮储能轨道再生能量回收系统和电动汽车飞轮储能式大功率充电装置,为新能源汽车及关联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加快布局发展氢能产业链。以华阳新材料等企业为龙头,加强与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加快突破高效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支持阳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托中兴环能等园区骨干企业,加快打造碳氢产业一体化科技创新示范园区,推进碳材料和氢能源双产业链协同发展。积极引导各类资本向氢能产业集聚,大力支持华阳新材料开展氢能项目建设。加速和优化氢能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加快实现全市范围加氢站全覆盖。拓展氢能下游应用领域,积极发展“氢能+”产业,培育“制氢→储氢→运氢→加注→燃料电池→整车”氢能全产业链。

  推进新能源装备制造发展。围绕煤层气勘探、开采、储运三大关键环节,鼓励支持长青、华鑫电气与晋城蓝焰、中石化等煤层气开采重点企业开展深入合作,推广拓扑砂、研发“供配电系统+钻井系统+压裂系统+采气系统+输气系统”成套装备。支持重点风光发电企业研发制造高效稳定大面积碳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大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等先进装备,重点推进华阳光伏板组件项目。抢抓通信5G、IDC、充电桩+储能需求高速增长的发展机遇,以布局新能源+储能项目吸引带动电池、散热系统、消防系统、充电桩、大功率超级电容等关联制造业项目落地。

  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示范区。以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与雄韬集团合作重卡汽车应用为重点,加快引进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核心零部件等生产、研发及配套产业项目落户阳泉,提升燃料电池整车制造能力。借助中兴环能公司与高校研发合作契机,积极引进质子交换膜、双极板、催化剂等多种材料领域重点技术,加快布局生产氢燃料电池。积极参与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推进阳泉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示范区建设。重点推进郊区新能源特种车辆改装生产基地项目建设。

  着力提高集群内产业协作配套水平,精准对接上下游、产供销需求,完善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售后服务的全链条供应体系,积极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痛点,以良好的产业生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配套能力提升。

  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强基重点领域,开展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构建“研发链+生产链+供应链”融合发展模式,全方位提升产业链创新能力,补齐产业基础短板。重点提升“煤炭采选→碳基新材料→电子元器件”、“煤电→固废利用→新型建材”、“煤→氢→氢燃料电池→车”等产业链发展水平,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发展。

  全面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优化供应链体系,强化下游产品、终端产品、消费产品的有效供给。依托山西(阳泉)国际陆港、平定综合物流园区,全面打通全市物流链,确保铁路、公路物流大通道畅通,最大限度保障本土需要。深度参与全国全球经济分工,把握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重新布局历史机遇,推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更多企业、产品向国内外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的中高端迈进。

  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以全市开发区为重点,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圈。支持创新设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外包、智能服务、金融支持服务、信息增值服务、系统解决方案、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型制造模式在优势产业领域全面应用。重点促进现代物流和制造业高效融合,加快推进亿博智慧物流港等一批示范项目建设,引导物流企业为先进制造提供专业化快递物流服务。围绕先进制造企业共性需求,推动“两业融合”示范工程建设,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

  发挥能源产业转型的支柱作用,以绿色、低碳、多元、高效、智能为方向,以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加快推动传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努力推动高耗能、高排放传统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全面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

  顺应转型发展和能源革命要求,以保障国家清洁煤和综合能源基地建设为目标,围绕煤炭智能绿色安全开采、煤炭清洁高效深度利用等重点方向,坚定不移推进煤炭“减”“优”“绿”发展,稳好煤、管好煤,努力实现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持续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只减不增”,合理把握去产能力度和节奏,加快煤炭减量置换和减量重组。推进煤炭先进产能装备提升工程建设,加快煤炭绿色生产开发,培育发展优质先进产能。继续推进煤炭企业技术改造,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推广联合化、集团化经营,提升产业集中度和技术装备水平。

  加快建设智能矿山。依托“5G通信煤炭产业应用创新联盟”,以5G通信、先进控制技术为牵引,以减人少人为目标,持续推进煤矿生产技术工艺装备现代化、煤炭开采自动化、生产管理信息化,加快推进智能矿山建设,着力打造全国智能矿山示范城市。积极推进西上庄煤矿、坤宁煤业等新建矿井煤矿智能化建设,加快现有生产煤矿的智能化改造,实现传统煤矿的智能化转型升级。重点推进华阳集团一矿国家智能化煤矿示范项目,到2025年120万吨/年及以上灾害严重生产煤矿全部完成智能化改造。

  推进煤炭绿色开采。优化煤炭开采工艺,大力推广实施绿色开采技术,提高优质资源回采利用水平,推动建设新景矿沿空留巷,上社煤业小煤柱开采等新开采技术试点工程。积极推进西上庄煤矿建设井下矸石智能分选系统,实现不可利用矸石全部返井。推进伴生资源开发利用,增加煤炭产品附加值。推广煤与瓦斯共采技术,探索实施煤炭地下气化示范项目。积极开展废弃矿山土地、矿井水和地下空间等资源普查,加快推进废弃矿井再利用。

  促进煤炭清洁高效深度利用。选择示范企业,探索“分质分级、能化结合、集成联产”的新型煤炭利用方式,推动煤电化热一体化发展。鼓励煤炭企业与电力、煤化工企业强强联合,加快将煤炭优势转化为电力优势。积极推动煤转煤粉应用,探索纳米级煤粉替代散煤燃烧。加快研发技术含量高、应用前景广的碳基新材料,支持高性能碳纤维、石墨烯、高端聚烯烃、碳纳米材料等潜力大的产品加快发展,将煤炭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立足国家生产力布局,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电力产业优势,通过加快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深化电力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扩大电力外送规模,提升清洁电力发展水平。

  扩大清洁电力生产规模。严格控制新建煤电项目,加快燃煤发电机组升级与改造,建设大容量、高参数和低热值燃料热电联产机组,重点推进西上庄2×66万千瓦低热值煤发电项目、晋能鑫磊2×35万千瓦低热值煤发电项目。推进光伏发电、风电、生物质清洁燃料利用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构建煤电深度调峰、风光打捆外送的电源格局。

  提升电力外送和调峰能力。立足服务京津冀“首都经济圈”及雄安新区建设,不断优化电网建设通道,着力打造阳泉冀南电力产业共同体,全面构建阳冀电力合作机制,以“点对网”的方式实现“晋电送冀”。持续推进外送电力通道建设,大幅提升阳电外送能力和规模。重点建设西上庄电厂500千伏送出工程、鑫磊电厂500千伏送出工程。立足保障京畿用电负荷高峰时段电能需求和华北地区可再生能源有效消纳,建设规模在600万千瓦左右的煤电调峰能力机组。

  加快建设智能电网。加快突破大规模新能源并网、智能电网大数据分析、储能大规模推广应用等关键技术,积极发展融合先进储能技术、信息技术的微电网和智能电网。融合应用信息、电力、储能、电力电子、新能源技术,构建横向“风光水火”多能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智慧高效耦合运行的“互联网+智慧能源”系统。加快发展多能协同的综合能源网络,着力推动“互联网+”智慧能源项目建设。

  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以煤机装备、泵阀等通用装备为重点,加快智造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步伐,提升装备生产过程智能化水平,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发展。

  加快发展煤机成套装备。以华越机械、华鑫电气、华坤机械为龙头,不断提升煤机系统集成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着力解决集掘进、开采、提升、运输为一体的煤机成套设备集成技术、矿业救生舱和新型智能放顶煤液压支架制造技术。依托华越机械公司综采成套装备设计制造能力,攻关集成控制系统,做大做强以液压支架、掘进机、采煤机、刮板机和皮带机“四机一架”为核心的大型自动化煤炭机械设备。积极发展井下5G新装备,着力发展5G工业传感器、矿用5G防爆智能矿灯、智能仪器仪表、电子专用设备、矿用机器人等关键智能设备。

  提升通用机械制造水平。深入挖掘市场需求,进一步发挥阳泉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技术领先优势,大力发展自力式流量阀及相关配套阀门、水泵、仪表、电器等为主的新型通用机械产品,重点加快大流量高扬程抗磨损新型水泵、流量控制阀、焊接阀、焊接泵、特种泵、硬密封阀等新型泵阀类产品研发制造。推进环境智能环卫设备生产项目。扩大双合金锤头、浅槽滑道、齿条、齿冒、耐热钢铸件等产品生产能力,扩大产品在矿山、洗煤、选矿、选砂、焦化、水泥等行业的应用。

  加快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改造升级耐火、陶瓷、冶金等特优材料产业,大力吸引特色优势产业的国内外资源向我市集聚,推动传统特优产业焕发新活力。

  提升耐火材料产业发展质量。按照提升壮大一批、规范重组一批、出清淘汰一批、源头管控一批“四个一批”行动路线,持续提升耐材行业产品质量和高端产品供给能力,重塑“中国耐材基地”品牌优势。依托西小坪、金隅通达、华岭耐火等龙头企业,与国内外先进耐材企业联合组建大型耐材企业集团,积极开发节能、环保、长寿、高效、功能性新型耐火材料产品,鼓励有优势的企业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依托我市“国家硅铝质耐火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发展耐火材料标准研究、质量管理的技术培训、技术革新等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形成配套关联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性供应商和科技研发机构集聚集中的产业集群。

  做大做强陶瓷产业。立足丰富的陶土资源和陶瓷产业基础,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中低档生产线,提高陶瓷产品的附加值和档次,实现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新型窑炉,加快开发高纯超细陶瓷粉体生产技术。依托平定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生产技术含量高、具有高附加值、地域特色的卫生陶瓷、建筑陶瓷、日用陶瓷和工艺陶瓷为主的系列产品,打造国内重要的陶瓷产业集群。重点加快智鹏宝沃特建材有限公司年产180万平米生态陶瓷透水砖项目建设。

  持续壮大紫砂产业。以打造“中国砂器之都”为引领,依托平定紫砂研究所、鼎裕公司等大型企业研究开发可塑性好的紫砂泥和多样化的紫砂产品,加快泥调配置系统化建设,积极开展泥料标准认定工作。加强紫砂产业自主品牌培育,鼓励重点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品牌的多元化、系列化、差异化,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和价值,着力提升“平定砂器”“阳泉紫砂”等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推进“南宜兴·北平定”品牌建设,打造中国“砂都”。

  坚持把创新放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推动创新主体高效联动,创新平台提档升级,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创新政策协同配套,全力打造“晋东智创高地”,培育壮大转型发展新动能,努力重塑竞争新优势。

  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工业企业集聚,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抓好规上企业创新全覆盖,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主力军。

  加速攻关一批新技术。聚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电铝一体化发展、煤机装备制造、煤矸石综合利用、高端耐火材料等煤基产业和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对接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战略,支持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组织企业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带动性和标志性的科研项目,重点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工艺及装备,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

  完善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推进工业企业建立统筹协调、高效运转的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实施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服务创新和质量创新,开展先进经验交流,加强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发挥好百度、华阳等企业在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中的引领作用,培育一批高技术领军企业,探索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深度融合。

  加快建立产学研合作体系。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高层次推进重点产业、区域优势产业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挖掘全市“一本两专”智力资源,大力引入高端科研院所资源,构建高效协同产学研合作体系,提升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能力。探索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创新成果转化利益联结机制,鼓励企业与京津冀高校、科研院所形成创新联合体,联合推动科技创新转移实验室、孵化基地、检验检测、中试基地等创新载体建设。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力度,加快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行业带动强的项目成果落地转化。用好中电数字产业园、中关村软件园、清研阳泉等创新平台和运营团队,提速推进创新资源集聚和创新成果转化。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企业,引导参与技术研发、小试、中试、批量生产等环节,建成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建设,对接落实好山西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阳泉地区的市场化运作,集聚科技成果与专利、资金、人才、服务、政策等各类创新要素,吸引更多的科技成果在阳泉转化。

  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力度,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梯次快速成长,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大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全力争取国家、省级政策支持,充分利用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工业发展引导资金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投资基金,引导各类资本投资,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积极组织大企业大集团参加银企对接并进行重点推荐,鼓励金融机构对大企业大集团信贷需求进行优先安排、重点支持,扩大企业授信额度,及时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建立重点工业企业数据库,筛选一批经济效益较好、科技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民营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并购重组、上市融资等方式,加快培育一批梯次递进发展的民营大企业大集团。

  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继续实施高科技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发现、培育、引进一批掌握自主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单项冠军、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工艺装备、品牌建设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施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重点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持续创新能力较强、产品和服务在行业和细分市场占一定规模的小微型企业纳入培育体系,扶持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引导培育企业开展对外研发合作,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培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品牌经营、专业服务、系统集成等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支持中小企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引导有基础、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积极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参与承担煤机装备、耐火材料、煤化工、碳基新材料等重点行业标准制(修)订,推进标准化自主创新。

  围绕创新生态建设需求,紧跟国际科技前沿,以补短板、建优势、强能力为方向,全面推动各类创新平台布局建设,加速高端创新要素聚集。

  加快布局重大创新平台。进一步优化整合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创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依托华阳新材料集团等重点企业,围绕碳基新材料、半导体新材料等领域,创建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争取实现省级重点实验室零突破。鼓励中小企业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携手合作或配套协作,广泛建立各类企业研发机构。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1-2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3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大力推进中试基地建设。围绕工业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鼓励华阳新材料等龙头企业牵头建设集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试验服务为一体的开放型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实现科技成果与生产转化的顺畅衔接,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完善稳定支持机制,加大对建设高水平中试基地的支持力度,在省级中试基地建设上实现破零。推动工业领域中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进行中试研究与开发,为企业规模化生产提供成熟、配套的生产工艺及技术装备。

  高质量搭建双创发展平台。以智创城 7号为主体,打造具有全球视野、国内一流、阳泉特色的创新创业高地。完善智创城双创全链条功能,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双创全产业链培育体系,提供“空间+孵化+基金+服务+生态”的双创全链条服务,形成智创城发展的良好生态体系。聚焦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阳泉高新区和平定县两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为引领,聚合创新要素,完善空间布局,大力发展专业化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推动双创平台走专业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道路。

  聚焦平台团队、课题人才,围绕工业发展需求,紧扣产业链,激活人才链,大力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深化人才体制改革,以高质量人才引领高质量转型发展。

  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实施“512”引才引智行动计划,加大“高精尖缺”人才柔性招引力度,主动对接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装备制造、碳基新材料、非金属无机材料等关联度较高的紧缺型产业人才、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建设一支“双休日专家”“周末工程师”队伍。充分发挥平台聚才作用,依托陈清泉院士科创中心、中国信通院智能物联网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快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加速创新团队和高端智力资源汇聚,推动阳泉籍优秀高层次人才、团队和企业家回乡创新创业。

  培育各类创新人才。实施“百家高科技领军企业发展计划”,加快高端创新型人才和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引进培养。实施创新人才“泉才泉用”工程,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加快打造一批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公共实训基地,积极培育一批本土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智能电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人才。畅通常态化协作渠道,探索建立地方政府、产业园区与各相关行业、协会、企业广泛合作机制,联合开展人才培养,逐步构建分层次、分级别、多渠道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实施创新型管理人才培育计划、民营企业家成长工程,加快打造一支工业领域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企业家队伍。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全面落实创新人才激励扶持政策,用好人才激励20条及1+X配套办法,加大对不同层次人才诉求的政策保障。开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优先为高端人才提供落户、住房、签证、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医疗社保等服务。对引进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主导产业紧缺性人才,提供政策性过渡周转用房,保障人才用房需求。深化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赋予高端团队、顶尖人才更多科研自主权,为人才提供更加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

  聚焦工业领域绿色发展,统筹推进“两高”防控和“双碳”目标行动,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推动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资源利用循环化、企业生产清洁化和区域工业生态化,为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腾出环境容量。

  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强化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加强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生态环境源头防控,持续调整优化工业用能结构,实现能源利用效率跨越式进步。

  积极开展能效领跑行动。从严从紧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工业项目,继续组织开展冶金、化工、焦化等“两高”行业能效领跑者遴选工作,鼓励全行业以能效领跑企业为目标开展能效对标活动,形成推动行业整体能效水平不断提升的长效机制。围绕工业节能重点领域,用好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高耗能产业的节能技改力度,重点支持一批技术先进、效益明显的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等项目。开展能效对标活动,引导重点耗能企业对标工信部认定的绿色工厂、国家能效领跑企业,科学制定节能改造方案,不断促进重点用能产品单耗水平前移。

  持续优化工业用能结构。在金属加工、铸造、陶瓷、耐材等行业推广应用电窑炉、天然气窑炉,有效减少燃煤使用。建立和完善推进电能替代工作的长效机制,鼓励以设备租赁、以租代建等方式开展电能替代。推动工业园区实现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利用,探索形成光伏、风能、生物质、天然气等多能互补的分布式能源供应体系。以全市开发区为重点,在陶瓷、新材料等工业领域推广煤层气燃料替代和利用,实现工业领域煤层气规模化利用。

  提升工业能耗管理水平。推广工业智能化用能监测技术,加强对能源领域企业节能管理的数据收集、分析监测,加快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推进工业节能诊断服务,针对高耗能和能源管理基础薄弱的行业,组织节能诊断服务机构与相关企业对接,开展公益性服务。推进区域能评实施,明确与市域产业规划相适应的节能措施和能效标准,制定区域节能审查负面清单,实行分类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提升清洁生产水平,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作出阳泉贡献。

  强化工业生产碳排放控制。严控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重点领域碳排放,推动主要高耗能产品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以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为主要建设内容,逐步建立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以天元绿环、冀东水泥为试点,推动企业工厂按照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原则,开展绿色改造,打造绿色示范工厂。贯彻落实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启动探索建立用能权初始分配制度工作。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结合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要求,推进建材、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加大以清洁生产为重点的提标改造力度,支持重点清洁化技术改造项目建设,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产品,全面提升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加强清洁生产审核行动,对污染物超过国家标准或排污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双超双有”企业实施定期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全市开发区为重点,积极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促进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建立信息联动平台,实现城乡规划一张图共享共管,提升项目决策与行政审批效率。搭建精细化生态工业信息管理平台,加快建设和完善污染源及环境质量在线监控系统、环境风险预警指挥系统等“数字环保”工程,实现对开发区内企业生产运营的全过程动态监控。健全开发区环境信息统计和报送制度,加强对开发区环境统计数据的收集、分析、审核和共享,推行企业环境报告制度。

  提升生态风险防化能力。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和底线思维,把环境安全保障工作摆到突出位置,防止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积聚扩散,做好应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准备。严格实施新建项目环境风险评估制度,对所有新、扩、改建项目进行环境风险评价,提出并落实预警监测措施、应急处置设施、措施和应急预案。完善以预防为主的环境风险管理制度,严格落实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工业园区企业间的环境应急联动机制,开展重点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提高防范自救能力。

  坚持最严格的土地、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维护资源安全。

  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建立和完善建设用地控制标准和评价体系,引导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制定合理的产业用地政策,依法保障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其他合理的项目用地,优先保障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发展用地。加大采煤塌陷地、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治理力度,积极开展矿区废弃土地复垦。鼓励旧城镇、旧村庄、旧厂房改造,推进存量工业用地市场化更新改造和城市更新改造,提高土地开发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

  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治水体系和治水能力现代化,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优化、最大化。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完善阶梯水价机制,倒逼引导工业企业形成市场化节水机制。鼓励企业申报水效领跑者,提升用水效率,促进节水型工业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园区重复利用水资源,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推进水资源确权,依托山西省水权分配及交易平台,建立权属清楚、权责明确、监管有效、流转顺畅的水权体系。

  加强矿产资源节约利用。建立矿产资源集约开发机制,健全调查评估常态化、科学化、标准化和激励约束差别化的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制度。鼓励企业创建节约集约与综合利用示范矿山。加强对煤系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查和综合评价,开展煤与共伴生资源共采试点,强化煤炭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开展煤矿关闭后剩余煤炭、煤层气、矿井水、地下空间等资源的评价,统筹做好煤矿关闭后剩余资源再利用。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加快向开发区集聚,不断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

  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理念、办区模式和管理方式,推进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完善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增强功能优势,促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创新开发区建设和运营机制。突出开发区发展经济的核心功能定位,进一步加强全市开发区建设运营的能力和水平。深化全市开发区管运分离试点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建设运营,创新园区建设投融资机制。支持开发建设主体通过资产重组、股权结构调优,大力引进外来资本开发运营特色产业园区。创新合作共建模式,通过援建、合管、股份合作等模式,推动全市开发区与发达地区、优势企业、高等院校共建产业园区。

  着力提高开发区管理效能。全面复制推广省综改示范区先进经验,推动市级向开发区授权到位,推行全程领办代办机制,实现“区内事区内办结”。优化开发区行政管理流程,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和并联审批等模式,全面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开通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打造最优审批服务环境。全面深化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加快推进“标准地”改革,全面优化、简化、标准化工业项目供地程序。大力推进“多证合一”和“证照分离”,切实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官网登录解决“准入不准营”难题。探索建立适应工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包容有效审慎监管制度。

  深化人事管理和薪酬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三化三制”改革,完善考核机制,强化工业投资、工业增加值、产出强度、税收强度考核。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正确的导向机制,增强党政领导干部推进开发区建设的主体责任意识。支持开发区管理机构根据干部人事政策和工业高质量转型发展需要,在核定的用人额度内,创新选人用人机制。赋予开发区中层干部管理权和核定编制内自主用人权,实行岗位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完善开发区专业人才引进政策,采取年薪制、协议工资制或项目工资等灵活方式柔性引才,实行特岗特薪、特职特薪引进特殊需要的高层管理人员和招商人员。

  按照“根上改、制上破、治上立”的基本要求,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改革取向,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精准推进国有资本“进退流转保”,完善混改配套机制政策,推动国资国企改革举措落实落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加快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调整,鼓励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大力发展“培育类”产业,推动国有资本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创新行业和优势企业。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以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有效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作用,盘活存量国有资本,实现国有资本有序进退、保值增值。加快僵尸企业出清,推动国有资本适当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

  完善国资国企管理体制。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建立职责清晰、精简高效、运行专业的管理机制。实施企业标准化扁平化管理,实行建标对标达标,推进企业瘦身健体,全面提升工业企业整体素质。加强国企市场化契约化管理,创新人才引进管理和科技研发激励等机制,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的大企业大集团。深化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建立人员分流安置机制,畅通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构建灵活高效市场机制,提升国有工业企业基础管理水平。

  着力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构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机制,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推动民营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健康发展。

  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扶持政策。构建完善“亲”“清”政商关系,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实施国家、省重大战略。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优化精简政策申报程序,降低政策使用成本,引导民营企业用好政策。建立领导干部与民营企业联系制度、政企沟通协调会制度和民营企业直通车制度,畅通民营企业反映诉求渠道。全面落实国家税费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加快推动平台服务、金融支持全面提升,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政策环境。

  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建立良好的融资环境,逐步降低融资成本,纾解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增强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增强大数据分析能力,为民营企业提供精准信贷服务。扩大金融市场准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探索建立以财政出资为主的多元化资金补充机制,落实好融资担保奖补政策。开展小微企业融资环境评价,鼓励发展小微企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政府性引导基金的绩效评价和考核激励机制,发挥引导和撬动效应,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

  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进一步放开民间投资领域,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进入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建立向民营企业推介项目长效机制,每年向民营企业发布推介项目清单。开展与企业性质挂钩的行业准入、资质标准、产业补贴等规定的清理工作。实施公平统一的市场监管制度,推进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畅通市场化退出渠道,完善企业破产清算和重整制度,提高注销登记便利度。进一步规范失信联合惩戒对象纳入的标准和程序,建立完善信用修复机制和异议制度,规范信用核查和联合惩戒。

  强化项目运行保障,增强招商导向性、主动性,以重点园区为载体,引进一批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专精尖配套项目落户,全面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工业投资增长实现新的突破。

  深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更加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产业布局调整,组织开展专题对接招商,引导沿海地区资金、技术向阳泉转移。支持在阳泉创建“飞地园区”,整体承接全产业链转移或整园迁移。加强与京津冀、雄安新区相关产业规划衔接,深化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合作,实施全产业链精准承接。找准阳泉在“一带一路”大商圈中的战略定位,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增强对外投资和扩大出口结合度,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

  加大新兴产业项目引进力度。聚焦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支柱产业,着力引进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龙头项目和强链补链延链的专精尖配套项目。围绕新兴产业关键环节、薄弱环节和缺失环节,重点面向各产业集聚地,主动对接已入驻龙头企业的上下游关联企业,大力引进产业配套或延伸项目。力争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配套强的重大项目。

  创新对外招商引资模式。突出以商招商,着力构建政府推动、企业主动、中介联动的以商招商新格局。高度结合各经开区产业规划和招商需求,精心筛选确定招引目标企业或行业领军人物,分区域分行业组织“点对点”登门招商。鼓励开展委托招商、区域招商、驻点招商,推广大数据招商、新媒体招商。支持外向型重点企业开展以企招企、以商招商,积极吸引国际国内重大战略合作伙伴以资本、技术、品牌等换市场、资源、股权。

  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境外制造中心和营销中心,提升工业产品就地转化和销售效率。鼓励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借助“山西品牌丝路行”,大力宣传推介我市优势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依托出口龙头企业,加快培育新的外贸骨干企业,持续推动耐火材料、石油压裂支撑剂、机电产品、农业精深加工产品、阀门系列、家用电器系列等优势产品“走出去”,不断提高“阳泉制造”影响力。

  强化组织领导,注重各类政策的衔接配合,完善产业政策、强化要素保障、优化发展环境,确保规划分阶段有效落实和发展目标如期实现。

  建立产业链条链长制。针对全市工业领域规模实力强、龙头企业支撑突出、发展空间大的重点产业链,按照产业链条分类,由产业链所在领域相关领导任链长,精准帮扶产业链协同发展,协调解决产业链发展中的重大困难问题,协力推进产业链条发展。建立链长制议事协调体系,实行产业链链长负责制,由链长牵头研究推动产业链发展各项工作。依托省内外研究机构和智库力量,分产业链组建专家咨询机构,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条等重点领域重大问题研究。

  建立重大项目包联责任制。建立专班推进机制,由市直行业主管部门与县区共同组成“市级专班”,负责推进重大项目。建立市直相关部门参加的重大项目推进会商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解决工作专班形成的问题和困难。建立项目支持保障机制,加快推进已核准和在建项目建设进度,争取早日建成投产。对市场前景好、产业升级带动作用强、地方经济发展支撑力大的重大项目,“一事一议”确定扶持政策。

  建立干部入企服务长效机制。坚持分层分类、精准施策、高效服务的原则,开展干部入企服务工作,建立一个企业、一个专班、一套方案的工作机制。深入分析企业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点对点帮助企业纾解困难,保障项目顺利投产达效,促进全市经济稳定增长、提质增效。建立“小升规”培育企业帮扶机制,定期深入企业,宣传解读政策、帮助解决困难,推动创新发展,助推企业入规升级。

  健全监测评估机制。突出高质量发展导向,完善统计监测、绩效评估、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健全规划监测评估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通过监测评估,分析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特别是对本规划提出的重大任务的执行情况要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检查评估,为规划的动态调整提供依据。探索构建制造行业企业大数据分析平台和统计信息实时查询分析终端系统,为科学决策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建立产业发展第三方评价机制,每年重点对各县(区)产业高端化发展情况、企业投资环境、要素保障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强化项目要素保障。扎实做好重大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土地预审、环境评价、节能评估等方面前期工作。根据各类园区定位,加强分类指导,制定相应的环境容量评价政策。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依法依规推进制造业企业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创新用地供给方式,盘活闲置土地和城镇低效用地,保障工业重大项目建设用地。深化要素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不断降低企业用电、用水、用气等成本。

  完善市场服务监管。聚焦重大项目,实施“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等制度,抓好重大项目落地和重点企业服务工作。建立市场化的利益分配机制,积极构建“土地+资本+人才+设备”的项目管理模式。加快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企业信用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健全监督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和完善事中事后监管配套制度,引导和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落实安全指导职责。强化风险管控预防机制,注重事先防范,落实项目准入机制,严格控制重大危险项目布局与落地。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加强园区监管,强化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推进危化品等重点领域安全治理,建立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强化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安全监管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化技术服务能力,加强危化品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积极落实国家、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业强基、产业转型升级等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统筹安排和使用好国家、省、市三级相关专项引导资金,重点支持工业大项目推进、大企业培育、智能装备与关键技术开发应用、产业链和创新链打造。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支持制造业发展和技术改造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加大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进口设备、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节能减排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的落实力度。

  充分发挥基金杠杆效应。建立阳泉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基金,通过市区联动、政企联动,吸纳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形成“1+X”的基金体系。严格执行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的各项规定,落实税收减免政策。充分发挥各类基金的作用,加大对核心基础产业的扶持力度,支持重大工程的组织实施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智能制造示范推广与技术服务、企业技术改造,集中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创新金融支持政策。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先进装备和智能制造等领域重大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充分利用上市融资、发行债券、运用保险资金等金融工具,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多措并举拓宽工业企业融资渠道,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推广“助保贷”等有效融资模式。深入推动银企对接,有效利用“互联网+银企对接平台”,积极举办政银企洽谈会。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平台作用,精准提供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

  使用大于1366*768分辨率/IE10.0或以上浏览器可以体验最佳浏览效果!


全国热线:400-123-4567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Copyright ©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